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西南鸟类物种丰富度及其维持因素研究
陈文华, 徐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 (4): 629-638.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28
摘要259)   HTML    PDF(pc) (6535KB)(68)    收藏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利用优化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研究气候、地形、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单因素和综合影响, 确定维持鸟类丰富度的单因素的最适范围。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西南地区鸟类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植被和气候因素影响。在各因素的独立影响中, 植被因素的贡献率最大, 增强植被指数(EVI)与森林覆盖高度(FCH)的合计贡献率达到 33.8%~34.7%。双因子对的耦合作用增强了任何单一因素的影响, 并且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 植被因子的代理指标, 特别是生产力的代理指标, 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环境的综合状况, 更适用于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估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滇西山地城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以保山市为例
陈文华, 徐娟, 李双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6): 1153-116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1.087
摘要658)   HTML    PDF(pc) (556KB)(147)    收藏
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 利用CHELSA全球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900 m分辨率)以及MOD17A3 NPP数据和HWSD-V1.2土壤数据, 基于Budyko水平衡模型, 定量地评估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影响, 其中高黎贡山的阻隔对水汽分布起重要作用; 不同地类的单位水源涵养量和总水源涵养量排序均为森林>灌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森林的保护和维持对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研究区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占市域面积的14%, 且集中于高黎贡山西侧, 东侧大部分区域水源涵养能力较弱, 水资源涵养功能维持的压力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怒江流域下游地区气象与水文干旱特征研究
陈文华, 徐娟, 李双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4): 764-77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34
摘要790)   HTML    PDF(pc) (1559KB)(294)    收藏
以怒江下游勐波罗河流域为例, 利用周边气象站点年的月降水量、月气温和流域出口水文站月径流数据, 计算气象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径流干旱指数(SDI), 分析该地区1966—2013年间不同参考期(12个月、6个月和3个月)的气象和水文干旱变化过程, 揭示流域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发生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  自21世纪初期以来, 流域各参考期干旱指数呈现减少趋势(干旱增加), 尤其是SPEI-6M (参考期为6个月的 SPEI)和SPEI-3M (参考期为3个月的SPEI)。研究区气象与径流干旱均具有多尺度周期性特征: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25~30年大尺度周期的等值线中心逐渐下移, 时间尺度缩短为10~15年。进入21世纪以来, 径流干旱在25年以上的大尺度上演变为减弱的干旱期, 在10~15年中尺度上则处于由干旱向微湿润变化的过渡期。径流干旱与气象干旱关系密切, 通过气象干旱指数SPEI-6M, 可以较好地预测年径流干旱变化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近50年云南省怒江、澜沧江流域气象干旱研究
徐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5): 964-97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06
摘要1046)   HTML14)    PDF(pc) (1557KB)(445)    收藏

基于怒江、澜沧江云南段31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的月降水、气温资料, 计算两个流域各生物气候区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近50年的年、季节、月尺度的干旱过程、干旱发生频率及强度, 揭示怒江、澜沧江云南段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研究区季节、月尺度干旱整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 尤其是冬季; 两个流域内各气候区干旱特征的空间分异不明显, 干旱发生与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发生较为一致; 近50年来, 研究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可能比降水的微弱减少对其干旱变化贡献更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